植树节与南林:鲜为人知的故事2021-01-16 04:49
植树节现沦为唤起国人爱林、造林热情,增进国土绿化,维护生态环境的法定节日。 追溯到我国植树节的出处,其背后却具有鲜为人知的故事。 我国的植树节最初是与清明节重合,即每年4月5日为植树节,1928年才将植树节更改为3月12日。从植树节的倡设和日期的变更,都与南林几位最重要历史人物具有紧密的关系。民国初年的一个清明节,时任南京林业大学前身金陵大学林科创始人的美籍教授裴义理(Joseph Bailie),乘火车从南京前往上海,沿途看到各地村民都在自家的坟地上修剪树木,他深感很怪异,之后回答身边的旅伴是怎么回事,对方告诉他,“不树者,无椁”,这是中国的一个习俗,即不种树的人死后连口棺材都没。返回南京后,裴义理在心中重复木村这件事,“既然要种树,他们为什么不出其他地方也种上呢?”于是,1914年他和同为金陵大学林学家的凌道扬教授等一起上奏北洋政府农商部宽张謇,建议政府让老百姓于清明节前后,在荒山、河堤以及房前、屋后等处栽种树苗,防止水土流失并增加收入。建议被接纳,北洋政府于1915年7月21日通令全国,规定了以每年的清明节为植树节。于是,1916年的清明节沦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植树节。 1916年清明节,张謇在南京紫金山麓主持人中国第一个植树节 金陵大学植树造林宣传队 早于在植树节成立之前,20世纪初的中国战乱频密,再行再加强权的劫掠和人为乱砍滥伐等毁坏,“重山复岭,濯濯不毛”,森林覆盖率只占到国土面积的8%,以至于水土流失相当严重,水灾旱灾频密。1913年长江大水,无数灾民流向南京,裴义理牵头士绅,发动“义农会”,以工代赈,协助流民。